人身上或物体上的脏东西。垢(gòu)。
(一)、亦作“汙垢”。亦作“汚垢”。
1.积在人身或物体上的脏东西。《仪礼·既夕礼》“燕养馈羞汤沐之饌” 汉 郑玄 注:“汤沐所以洗去污垢。”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六一:“小衣服上的污垢被日光照得发亮,倒好像穿着铁甲似的。”《十月》1981年第5期:“他觉得周身轻松,好像积在躯体里的尘埃和污垢都被彻里彻外地清扫干净了一样。”
(二)、污浊;肮脏。
宋 文天祥 《正气歌》序:“駢肩杂遝,腥臊污垢,时则为人气。” 郭沫若 《虎符》第一幕:“服装污垢,面目憔悴。”
(三)、引申为卑鄙、丑恶。
章炳麟 《定复仇之是非》:“今有负气愤事,愿吾党与彼党俱仆,此至洁白者也;愿吾党胜而彼党败者,此洁与汚参半者也;于一胜一败之餘,復求吾党之得而彼党之丧者,此最汚垢者也。”
(四)、比喻卑鄙龌龊的人或思想。
欧阳予倩 《馒头庵》第三场:“佛门岂许藏污垢,速送官衙不可留。” 杨沫 《花蕊》:“难道我不应该用大自然的绝美瀑布来荡涤心头的污垢,使它洁净,使它美化?”
(五)、比喻卑下的地位。
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主传》:“且布衣韦带,相与交结,分成好合,尚汚垢不异。”